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欢迎进入咸宁城市发展(集团)有限责任公司网站!今天是:
当前位置: 首页 > 新闻动态 > 行业资讯

速览!2021咸宁政府工作报告解读

发布时间:2021-01-14  所属栏目:行业资讯 来源:咸宁日报  

2020年,咸宁怎么看?

2020年是咸宁发展历史上极不平凡、极不容易、极其难忘的一年。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和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,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下,在省委、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,我们坚持新发展理念,融入新发展格局,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,扎实做好“六稳”“六保”工作,稳住了经济基本盘,兜住了民生底线,守牢了稳定底线。


■奋力打好战疫、战洪、战贫三场硬仗

●始终把疫情防控作为头等大事,在全省率先实现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“双清零”,万人感染率武汉城市圈最低,治愈率排名全省第三,医务人员“零”感染。

●面对1998年以来最严重的汛情,全市上下众志成城打赢防汛救灾保卫战,未倒一堤、未垮一坝、未死一人,无一人因灾返贫致贫。

●大力实施“十大扶贫巩固提升工程”,“两不愁三保障”及农村饮水安全工作成果得到有效巩固,“一村多”“一村医”基层人才培养计划初见成效,全省党政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我市为“好”等次。


■坚决打好疫后重振经济发展战

●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恢复到2019年同期95%以上。

●对接中央支持湖北一揽子政策,争取上级资金65.14亿元。

●银行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同比增长16.4%,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较年初下降1.34个百分点。

●策划疫后重振补短板强功能“十大工程”项目1735个、总投资4692.1亿元。四次集中开工项目447个、总投资1282.3亿元。158个市级以上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430.4亿元。招商引资签约项目908个,投资总额1475亿元。

●新增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2家,“两化”融合发展试点示范企业5家。

●粮食产量116.8万吨、蔬菜面积157.2万亩、生猪出栏206.5万头。

●开展“与爱同行·惠游湖北·乐享咸宁”活动,接待游客6840万人次,实现旅游总收入355亿元,通山县获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。


■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创新

●国家级政务服务和公共资源交易监管标准化试点、全国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通过验收。

●咸宁城市信用评价位列全国第十三位,全省第一位。

●在全省率先开通“12345”营商环境投诉专线,政务服务24小时“不打烊”。

●企业开办推行“210”标准,新增市场主体增幅排名全省第一。

●积极推动三赢兴、平安电工、海威复合材料、维达力等企业上市。

●推进外贸“三项工程”,新增出口实绩企业40家。

●实施“南鄂英才”“招硕引博”计划,引进高素质人才279名,签约高层次人才项目28个。


■科学统筹城乡协调发展

●改造老旧小区89个,惠及1.7万人。

●黄盖湖防洪治理工程、咸宁500千伏变电站扩建工程顺利建成,核电重件码头投入运营,赤壁长江公路大桥主体工程即将完工。

●赤壁市获批创建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市。

●投入4.4亿元,建设82个美丽乡村示范村、331个整治村,在全省乡村振兴实绩首考中综合排名第四,咸安区、崇阳县被评定为“优秀”等次。

●新增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0家,培育省级示范家庭农场42家,获批创建咸宁国家农业科技园区。


■切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

●长江禁捕退捕工作完成登记退捕渔船1854艘、拆解率100%,退捕渔民社保安置率100%,得到国务院领导高度肯定。

●成功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,崇阳县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。

●争创森林城镇12个,崇阳雨山公园获批国家石漠化公园。

●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94%,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排名第18位。

●全国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创建工作有序推进,市控以上地表水监测断面水质达标率91.5%。


■更大力度办好民生实事

●民生支出占比78.2%。居民价格消费指数涨幅3.5%以内,比年初回落1.7个百分点。

●全市新建、改扩建学校155所,新增中小学学位5.32万个,“大班额”“择校热”有效缓解。

●湖北健康职业学院、首义学院嘉鱼校区建成开学。

●市中心医院传染病区、市第二人民医院等卫生项目加快建设。

●常态化开展“万人洁城”“全民洗城”活动,巩固国家卫生城市成果,全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。


■加快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

●抓紧补短板、堵漏洞、强弱项,打造疾控体系改革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“咸宁样板”。

●做强街镇、做实社区,推进“红色物业”全覆盖,大力推动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建设。

●全方位推进平安咸宁建设,建立一站式、综合性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,擦亮人民调解中心品牌。

●抓实抓细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。

●全面完成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任务。

●扎实推动法治政府建设。


2021年,咸宁怎么干?

2021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: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.5%以上;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%;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%;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6%;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.5%左右;进出口总额增长10.5%;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;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.5%以内;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%左右;粮食产量117万吨;完成省定节能减排任务。


■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,筑牢发展基石

●滚动实施疫后重振补短板强功能“十大工程”,强力推进省、市重点督办和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。

●建成赤壁长江公路大桥,加快推动赤壁500千伏输变电工程,咸宁-九江、赤壁长江公路大桥接线、簰洲湾长江大桥及接线、通城-修水、嘉鱼-崇阳等高速公路,黄荆口水库、王英水库引水二期工程等重点项目。

●引进世界500强、中国500强、上市公司或行业龙头企业投资项目不少于3个;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10个、亿元以上项目100个;新开工亿元以上产业项目100个。

●精心组织参加上海进博会、广交会、厦洽会等国家级展会。

●持续推进外贸“三项工程”,重点支持进出口总额亿元以上企业做大做强。

●积极融入“一带一路”,加强与港澳台交流,开拓东南亚、中东、非洲、南美等新兴市场,扩大文旅、中医药、健康养老等领域特色服务贸易。


■扎实推动区域协调发展,完善发展布局

●建立完善武咸协同联动推进机制,高标准建设官埠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、嘉鱼武汉融合发展区,谋划推进“武汉南大学城”建设,打造武汉功能拓展重要承载区和重大产业转移“桥头堡”。

●加快打通武咸快速通道,基本建成107国道咸安绕城段,大力推动武汉-咸宁-南昌高速铁路、咸宁-黄石货运铁路、咸宁机场、市城区南外环高速等重点项目前期工作,全力打造咸宁长江综合门户港,构建铁水公空多式联运体系。

●推动市主城区、咸安区、高新区一体化发展,打造竞争力、吸引力、带动力更强的中心市区,发挥示范引领作用。

●优化高新区发展机制,支持咸宁高新区打造省级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基地,加快建设全国50强高新区。

●支持咸安区打造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,建设中国桂花城核心区。

●支持嘉鱼县建设湖北经济强县,打造滨江公园城市。

●支持赤壁市建设全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市,冲刺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。

●支持通城县建设全国“回归创业示范县”、全国中药产业大县,打造建设湘鄂赣区域协作先行区。

●支持崇阳县打造“两山”理论实践示范样板、山区乡村振兴引领区,建设全国应急医疗物资保障基地。

●支持通山县打造国家新型能源之都,建设国家全域旅游强县。


■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,提升发展质效

●集中力量发展大健康产业,打造中国中部康养城,全力建设中国桂花城。

●壮大电子信息、食品饮料、纺织服装、装备制造等五百亿产业集群,引进培育更多头部企业、瞪羚企业、金种子和有终端产品企业。

●鼓励中小微企业进入龙头企业供应网络,支持隐形冠军和“专精特新”小巨人企业发展。

●加快培植人工智能、生物医药、节能环保、特种装备、新材料、新能源等新兴产业,支持通城县打造百亿电子线材产业。

●实施产业数字化改造工程,培育互联网融合发展平台2家,省级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企业总数达30家。

●加快推动“企业上云”工程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行动,新建5G基站1000座,建设“5G+工业互联网”创新发展示范区,打造华中电子信息基础材料基地和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。

●支持国家苎麻纺织产品质量检验中心建设,创建质量强市。

●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,补齐多式联运短板,打造华中网络货运物流总部基地,推进全国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创建工程,推动物流降本增效。


■全面深化改革创新开放,激发发展活力

●建好“科创中国”试点城市。培育省级及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、众创空间2家,新增科创企业100家,力争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300家。

●加快创新平台建设,新增省级新型研发机构5家,建设科技创新平台50家,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的比例达40%。

●积极培育全省民营经济100强企业。


■深入践行“两山”理念,转换发展路径

●建设一批国家级绿色工厂。新建一批电动汽车充电设施。

●探索“无废咸宁”建设试点,构建“禁塑”长效机制,抓实垃圾分类工作。

●持续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,支持通城县、通山县、崇阳县创建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示范县。

●实施“绿色咸宁”标准体系,推动公园城市建设与国际标准接轨。


■坚持城乡双轮驱动,优化发展模式

●积极推进城市补短板强功能工程,抓好全国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创建验收工作,建设海绵城市、韧性城市,实施绿道建设三年行动计划,建设彩色宜居文化咸宁。

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,持续推进城镇老旧小区、城中村改造。

●实施产业提效、产品提质、生态提升行动,加快咸宁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步伐。

●大力培植茶叶、油茶、楠竹、桂花、雷竹、蔬菜、中药材、水果等特色产业,推广“纳米农业”,打响赤壁青砖茶、通城油茶、嘉鱼蔬菜、崇阳雷竹笋、通山麻饼、咸安桂花糕等品牌。

●启动“擦亮小城镇”行动,推动“三乡”工程,改善农村人居环境。


■持续增进民生福祉,共享发展成果

●新增城镇就业3.7万人。

●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,实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。

●扩大公办和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,实施市城区义务教育三年提升计划,消除义务教育“大班额”。

●推进普通高中多样特色规范发展,新建市第一高级中学,办好职业教育、老年教育,推进特殊教育。

●支持湖北科技学院新建梓山湖校区,支持咸宁职业技术学院“双高”建设,加快东湖学院南校区建设。

●全面推动健康咸宁建设,促进中医药振兴,打造疾控体系改革、公共卫生体系建设“咸宁样板”,提升县域医共体建设水平,加快建设市第二人民医院。

●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,实施母婴安全计划,关爱留守儿童,提升普惠托幼养老水平。

●加大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力度,加快提升城乡居民文明素质。

●谋划建设向阳湖中国文创产业聚集区,加快市档案馆、“四馆三场两中心”、群众性体育健身设施建设。

●推进“万里茶道”申遗、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,适时举办市第二届运动会、温泉文化旅游节、国际温泉马拉松赛。


“十三五”时期,咸宁干得怎么样?

“十三五”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、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期,也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时期。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英明决策下,在省委、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,全市人民团结奋斗、砥砺奋进,“十三五”规划目标任务较好完成,可与全省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。


■这五年,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

●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500亿元,较好完成“十三五”规划目标,按不变价计算,比“十二五”期末增长29.6%。

●预计固定资产投资比“十二五”期末增长32.9%,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9.3%,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48.5%,进出口总额增长138.4%,税收占比提升12个百分点。


■这五年,攻坚克难实现新突破

●全市贫困人口全部脱贫、贫困村全部出列、贫困县全部“摘帽”,如期实现区域性整体脱贫。

●政府债务规模、债务率实现双下降,金融风险有效管控。

●蓝天、碧水、净土三大保卫战取得突破性进展,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顺利完成。

●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十大战略性举措、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、“五个三”重大生态工程成效明显。


■这五年,转型升级取得新成效

●预计三次产业结构由15.9:46.5:37.6优化为14:42:44。

●高新技术企业总数270家,比“十二五”期末增加170家;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7.1个百分点。

●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创建工作顺利推进,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千亿,“三品一标”449个。

●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92家,12个产业入选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,智能机电产业入选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。

●金盛兰冶金公司入围中国民营制造业500强,瀛通通讯公司实现主板上市企业“零”的突破。


■这五年,城乡品质得到新提升

●全域推进自然生态公园城市建设,森林覆盖率53.01%,比“十二五”期末提高3.69个百分点,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1.4平方米,顺利通过国家园林城市、国家森林城市复审,成功获批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、可持续发展国际标准试点城市。

●预计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6%左右,比“十二五”期末提高6个百分点。

●市中心城区农贸市场改造有力推进,万达广场、同惠国际广场建成营业,市文化中心、市美术馆、香城书房建成开放,武汉城市圈外环高速公路和武深高速公路咸宁段、嘉鱼长江大桥建成通车。

●农村“五线五治”成效明显,建成“四好农村公路”3000公里,崇阳县获评全国“四好农村路”示范县。


■这五年,改革开放激发新活力

●700多项重大改革项目深入实施。

●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高标准完成,公安合成作战中心改革效果明显,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、供销合作发展基金改革、通城殡葬综合改革、通山“三双”扶贫等经验在全国推广,荣获中国质量魅力城市、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市,全国“七五”普法中期先进城市。

●申报登记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、技术合同成交额分别是“十二五”期末的2.3倍、6.2倍。

●咸宁高新区晋升为国家级高新区。

●连续18年被评为全省金融信用市。

●与189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贸易关系,国际友城达23个,成功举办五届国际赤壁青砖茶产业发展大会。


■这五年,民生事业开创新局面

●城乡居民收入实现翻番目标。

●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比“十二五”期末增长46.3%;城镇新增就业24.8万人,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.5%以内。

●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90%、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9%、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3%、高等教育入学率52%。

●湖北科技学院申请硕士授权单位取得重大进展。

●咸宁职业技术学院获评全国创新创业50强高校。

●国家医养结合试点市建设稳步推进,居民人均预期寿命78.05岁,比“十二五”期末增加2.01岁。

●“三馆一站”及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、“农民健身工程”实现全覆盖。

●改造完成棚户区住房41191套。

●积极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。

●第四次经济普查荣获全国表彰。

●市安委会精准“定责、督责、评责”做法被国务院安委会推广。

●“两客一危”道路运输连续9年“零事故”、水上运输连续25年“零事故”。


■这五年,政府建设迈出新步伐

●全面完成“七五”普法任务,《市城区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条例》《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条例》稳步实施,《陆水流域保护条例》已经市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,《城市综合管理条例(草案)》进入审修程序。

●自觉接受人大、政协、监委及各方面监督,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514件、政协委员提案614件,办复率100%、满意率99%以上。


“十四五”时期,咸宁应该怎么办?

“十四五”时期,我市处于战略机遇叠加期、政策红利释放期、生态价值显现期、综合优势彰显期、市域治理优化期,机遇大于挑战、前景十分广阔。“十四五”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是: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;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;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;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;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;市域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。


■突出目标导向,提升综合经济实力

●推动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,奋力推动地区生产总值跨越2000亿元。

●坚持把经济工作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,聚力发展特色主导产业,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,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,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,加快建设特色产业增长极。

●坚持把项目投资作为经济工作主抓手,持续扩大有效投资,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。

●加强创新引领,不断增强发展动能。

●坚持把创新摆在全市发展全局中的核心地位,建设转型发展示范区。

●加强创新平台载体建设,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。

●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,激发人才队伍活力,加快建设人才强市、科技强市。

●建设数字政府,纵深推进“放管服”改革,打造一流营商环境。


■科学统筹协调,推动城乡融合互促

●全力打造中国桂花城和中国中部康养城,全域建设宜居、宜业、宜游、宜养的自然生态公园城市。

●主动融入全省“一主引领、两翼驱动、全域协同”区域经济布局,全力推进武咸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鄂咸、黄咸大运量便捷化大通道建设。

●构建常态化长效机制,确保创建全国文明城市。

●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,强化以工补农、以城带乡,以农业产业化带动农业全面升级、农村全面进步、农民全面发展。


■坚持生态优先,加快建设美丽咸宁

●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,落实生态保护红线、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线和城镇开发边界线,抓好长江岸线“留白”“留绿”、功能恢复。实施生态产品提质增值工程,开展“两山”转化路径试点示范。

●确保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,争创“无废咸宁”建设试点。

●统筹推进“三水共治”,强化河湖库长制,稳步推行林长制。

●深化对外开放,融入“双循环”新格局。

●打造一批文旅综合体、文旅消费集聚区,争创国家文旅消费试点城市。

●更好融入“一带一路”建设,推动优质产品服务“走出去”、发展资源要素“引进来”,争创国家进口贸易示范区。


■促进共同富裕,提升人民幸福指数

●促进更加充分、更高质量的就业,深入推进全民参保,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,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,持续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,扩大中等收入群体。

●实施积极应对老龄化战略,全面推进健康咸宁建设,重塑疾控体系、公共卫生体系。

●优先发展教育事业,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,深化教育改革,促进教育公平,推动咸宁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。


■强化系统观念,统筹发展与安全

●加强金融机构监管,防范处置金融风险,守住不发生区域性、系统性风险底线。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,推动金融、房地产与实体经济均衡发展。

●强监管、严执法,筑牢安全生产防线,守住食品药品安全底线。

附件:
  • |
  • |